从峇厘到北京 ——记油画家曹达立——万青力
来源:华彩美术馆 阅读量:2470
万青力
1945安徽宣城人。擅长中国画、美术史论。1963年起从萧淑芳教授学画,1973年后兼师吴作人教授。山水画师承李可染和陆俨少教授。196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,1979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(指导教授李可染、梁树年),1981年毕业,分配到中国画研究院任学报编辑。曾在北京画院及中国画研究院任职共八年。1980年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,曾任第六届全国青联委员。
早几年,在北京举行的一次大型油画展上,我被一幅作品吸引住了。记不清在画前站立了多长时间,只记得当时身边还有许多人,他们同我一样久久不忍离去。现在,每当我想起这幅画,眼前就像开了一洞窗口,那后面是一壁斑斑驳驳的佛塔浮雕,远处是有意虚构的深蓝色印度洋,塔下是两位正在举行祭祀的印度尼西亚少女。这幅画的题目是《峇厘魂》,画的是峇厘陵、峇厘岛、峇厘姑娘。它像一曲无声的南国音乐,那么轻柔,那么深沉。
著名的业余画家庄占辉曾两次为他写文章。他写道:“当你不认识他而只看他的画时,谁也难以相信是出自一位年仅二十的青年手笔,由此可见,他的作品比他的年龄更为成熟。”
他的油画《候诊室》,在那么多华裔画家中间,仍然显得格外出色。这是一幅带有印象主义前期画风的作品,光感和色彩表现很强烈,但又很难说受哪一位具体画家的影响,反应了他对绘画语言的敏感。他的《爱晚亭》等作品,蕴含着中国画的意境及章法处理;他的《昙花儿女》、《泉》、《彩虹》等作品,交织着线的流动美和色彩的过度节奏,是那样富有音乐感;他的《黎家少女》(中国美术馆收藏)、《九寨沟》、《泉与树》等,则充分调动了色彩的表现力,而像《难民船》、《逃难》两幅作品,同一题材,运用了不同的艺术处理。前者表现小船上的难民遭到海盗洗劫,运用极概括的线条,严整的结构,表达出一种冷峻的悲剧色彩;后者则是运用了写实的肖像式的手法,在构图上大胆的截为三幅,中间是一组肖像,两侧是海水,像电影的多画面镜头。两幅画都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。
我又感到,没有真切的生活感受,这是很难画出来的。正像一篇评论文章所赞赏的那样,他善于“把人和自然,现实和幻想,抒情和寓意巧妙的融合在一个构图,一个和谐的画面上,显示着一种挖掘人类内在美的才能”。
我是由油画转入国画创作的,不少人都走了这条路。因而心里总是对那些坚持油画创作的人心怀一种特殊的敬意。因为我深知其中的甘苦和随年龄等原因而逐步到来的许多因素,并在这些探索中总是闪烁出新的光彩。所以,在同辈画家中,曹达立是我最佩服的一个。
1984年写于北京
刊登于1984年第41期香港《美术家》